《面對挫折的勇氣》我在台大女棒擔任教練的故事 — Ep8:不完美的落地

球隊在十月中旬的招募活動大順利,總隊員人數也來到 25 大關。但距離年底的大專盃只剩兩個月了,「備戰比賽」與「培育新秀」兩個有些相衝的目標,配上人數眾多的隊員們,實在是個甜蜜的負擔。所幸我有兩位可靠的教練夥伴 Vivian 和士淮,一起扛下訓練的職責,並分頭設計合適的訓練菜單。

經過討論後,教練團決定將球員拆成培訓組與農場組,安排各別的訓練目標。培訓組的組成為大專盃比賽主力成員,訓練內容以默契培養與進階技巧為主,期望在比賽中能夠發揮更穩定;農場組則由棒球資歷尚淺的新人們組成,訓練項目則是基本動作的養成與調整,希望能幫助球員們奠定基礎。

週末團練時光所剩無幾,最大心願就是盡力讓每位隊員都享受訓練的資源。

攜手成長

時序漸入秋冬,日落時間越來越早,扣除熱身及最後模擬對戰的環節,每周團練能運用的時間只有兩小時左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複習基本守備動作並強化移補位及牽制配合確實相當有挑戰,不能再像過去一樣一個時段專注訓練一種項目了,如下圖所示的綜合防守練習就應運而生。

圖/將基本守備動作、跑位意識及牽制配合結合的綜合訓練。簡書廷製。

規劃這樣的流程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在製作解說圖時,腦子裡就先模擬了實際進行時可能遇到的狀況,避免跑動路線和傳球路線衝突,還要設計讓每個關卡間的操作時間相近,確保訓練的永動性足夠。還要安排合適的分組,讓兼任多守位的球員們能夠平均練習到。

綜合訓練拆解開的每個項目其實都不複雜,也都是過去演練過的項目。但在同一個時段中同時出現,並要每一關卡接續進行並確保動作紮實符合訓練目的,除了球員們需要花心思記住跑動路線外,教練也需要同時分神注意不同項目中球員的表現狀況。

而在訓練執行前,要向球員確實傳遞每個關卡著重的訓練目標;過程中即時察覺執行面的阻礙,進而快速調整排除。種種挑戰疊加起來讓綜合訓練對教練而言變成一種非常燒腦,卻也十分過癮的考驗。過程中,也再次強化了我想建立的球隊文化「多元交流」,球員不是聽命行事的棋子,而是有自我意識需要動腦思考教練的指令的獨立個體。在訓練過程中,雙方抱持坦誠溝通的心態,讓對話成為一種良性交流。

球風轉型

有別於寒暑假的短時間高密度菜單,並且集中住宿全心投入棒球,學期間隊員需在訓練與課業中求取平衡,規劃訓練菜單時則得兼容穩定及提升強度以符合比賽需求。因此我們設計出「訓練營模式」,把陣容調整的頻率定為「週」,最初培訓組只納入經驗相對成熟的 10 人,每週訓練後觀察球員練習狀況,逐步將農場組的成員拉上培訓組,類似二軍球員升上一軍的概念。在進入賽前駐館集訓前,培訓組共有 15 名球員。為了讓主力球員能夠在賽前順利調整步入實戰狀態,每週都會安排隊內模擬賽提升投打實戰感。

台大女棒最幸福的一點是,在校園裡就有球場並有固定專用時段可用,不用舟車勞頓。然而,和熟悉的隊友在熟悉的場地打球是不容易緊張的,進行隊內賽和正式比賽的實感自然有所落差。我希望如此難能可貴的場地資源能夠全部投注在自己的隊員上,但為了提升實戰感,特別邀請我的球友們-台大土木系棒的王靖、祐齊、晉宇及 Trout 隊的家維來擔任「靶子投捕」,讓隊員能夠面對陌生的投捕嘗試突破球路。

非常感謝幾位球友們鼎力相助,不但能夠投出合適的球速,讓隊員們能夠有挑戰感而不至於挫敗。還能按照我事前整理的球員打擊弱點來配球,令人無比敬佩!

此外,也要求兩隊穿上不同款式的球衣以供識別,提高對抗感。記得某週的對抗賽,穿上黑球衣的隊伍被命名為「黑魔女」,白球衣的隊伍則是「白雪公主」,讓認真對抗,展現好勝心的環節多增添了幾分趣味。

圖/該年度新製作的黑色球衣。摘自臺灣大學女子棒壘球隊 NTU GBS

在備戰期間,我們也慢慢調整策略。進攻面透過歷史數據整理,搭配現場測量的投捕啟動耗時後,推估出每位跑者的盜壘成功機率,更精準地運用盜壘戰術提高得分機會。投手陣容方面,因應連打三天的艱難局面,希望能夠利用車輪戰的模式,較低投手的疲勞負擔。也讓對手打線每次上打擊區時,都需要重新適應球路。每位投手只要負擔五十球左右面對完一輪九人次的打擊,不需要強求揮空,讓經過綜合訓練淬鍊的防守作為最堅實的後盾。

時光不等人,每團練一次就少一次相處的機會,但還是把握有限的時光,把團隊戰的精神繼續強化吧!

激烈拉鋸

對於戰術運用的密集演練在開局就發揮效果。一掃去年先落於地獄般逆風開局的窘境,從開路先鋒雨羲的 lead of double 開始,單局四支安打加六次盜壘先吞下一顆四比〇的大橘。

延續銅鑼盃以及集訓時的反覆試驗,我們對陣非科班球隊時持續擺上五人內野以求最大化防守機會。在陣形上也確實展現對跑者的牽制力,全場只讓對手跑出五次盜壘,並抓到一次二壘牽制,並阻殺二三壘跑者各一次,即便將佈陣所衍生的一隻三壘打計成兩次盜壘成功,進壘效率仍然遠遠不及我方的十六次盜壘。

進攻效率上,台大除了盜壘全數成功外,打擊也有所發揮,打出十支安打。在六個半局中局局都有得分。從數據表現看來是穩操勝券。但進入六局下半時,戰局卻詭譎地僅僅是十比八兩分領先。主因是前五局投手陣送出了五個四死球,對手也擊出八支安打,因此能在進壘效率被壓制的情況下仍然緊咬戰局。

圖/專注執行盜壘掩護暗號的蝦泥。陳志強攝。

一步之遙

進入最末半局,戰況仍然緊繃。雖然捕手雨羲與一壘手珏萱先後美技接殺了界外飛球外抓到兩個出局數外,站在投手丘上肩負終結者任務的敬玟仍稍有不安定情況,中間穿插著保送、觸身球及安打讓對手攻佔滿壘。

圖/扛起捕手重責的雨羲,在場上扮演指揮官的角色。陳志強攝。

兩出局滿壘的情況下,敬玟面對六棒打者很快地取得兩好球的絕對優勢,但對手也沒打算束手就擒,繼續在打擊區糾纏著:界外、壞球、界外、壞球、壞,形成出局數、壘包、好壞球燈號全滿的情況。場上場下都用狂吼試圖壓抑還未確定勝利的緊張感。

第八球投出。打者揮棒落空!
球從捕手手套彈出,形成第三好球未確實接捕的情況。
幸好球漏的不遠,強迫進壘的情況下只要撿起球來踩本壘,勝利就到手了。

在這樣糾纏的局面,場上場下和交戰兩方吼叫與提醒的聲音也混雜在一起。一邊焦急著要確實拿下第三個出局數,一邊則是比劃著要跑者伺機搶分。

遺憾終局

在 12 月 12 日,也是我們值得紀念的大專盃首勝日當天,我們進行了戰前會議。除了暗號、策略及場上場下任務的再提醒外,最重要的是強化求勝心的環節。活動進行時,我們請大家在便利貼匿名寫下「寫出你能在大專盃最有自信能發揮的事項」並集中一字排開攤在桌上,希望能互相激勵意志。

圖/我在戰前會議時寫下的便利貼,被 PO 在球隊的粉絲專頁。摘自臺灣大學女子棒壘球隊 NTU GBS

而我寫下了這段:「努力時,站在你們身旁;贏球時,站在你們身後。」回頭看著這句話,好像少了對輸球的心理準備。又或者,少了對結果坦然的寬容。我把自己想的太勇敢了。

棒球雖然是一個團體運動,但在業餘層級而言,各個角色影響勝負的權重卻很不一致。極端一點地說,投手占六成,進攻佔三成,防守只有一成。回頭看看,為了打造團體配合的意識,並盡量把訓練資源均分給所有隊員,我們的菜單其實並沒有照著影響勝負的權重設計,沒辦法在賽前將投手準備到擁有足夠攻擊好球帶的能力,也因此嚐到了苦果。

除了訓練規劃外,我自己心態上也準備的不夠健全,無法游刃有餘的面對每一個緊咬的局面。我在五局上面對一出局二三壘的局面,因為算錯出局數而給了錯誤的跑壘指示,讓追加分數的機會被中斷了,也為戰局埋下了變數。

捕手撿起球來,放棄只有幾步之遙的本壘,決定傳向一壘。
球稍有些偏差,一壘手將身體延伸到極致接到了球。
裁判卻判定腳離開壘包,比分形成九比十。
正當球員們還仍錯愕著看著一壘審,二壘跑者已衝過三壘決定搶攻本壘。
球回傳,為時已晚。比分被追平。

最後一顆飛離本壘板的暴投,也敲響了落敗的喪鐘。
從離勝利一步之遙,到被宣判比賽結束的一刻,前後不到五分鐘。

啊,就這樣結束了。我的教練生涯。

我記得球賽當日的天色一直都灰矇矇地,到最後還下了雨。
至於下了多久呢?我也不記得了,總覺得好像沒停過一樣 …
但是,雨就算不會停,撐著傘也還是要跟球隊好好告別。

下一篇,就是最終章了。

To be continued…

系列文連結

尚未讀過的讀者們歡迎點選標題通往文章閱讀。

上集

  • 第一集【遇見新的我】
    簡介女子棒球的環境,以及我接任球隊教練的動機。
  • 第二集【地獄夏令營】
    講述了接任教練後的第一個大任務 — 暑期集訓,對往後球隊運作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
  • 第三集【脆弱的戰士】
    球隊引入喊聲口號後,逐步凝聚團隊意識,並建立起球隊文化。但,搭配球技訓練與觀念養成後的這群女生們,就能夠成為坦然迎接勝負的「戰士」了嗎?
  • 第四集逆境中奮起
    準備了三個多月的比賽,卻在一開局就殘酷地面對地獄般的逆風〇比七開局。我如何讓瀕臨潰堤的球員們重拾戰力,面對還未完的球賽?
  • 第五集【突破極限】
    背著巨幅落後的臺大戰士們,壓抑著負面念頭面對所剩無幾的反攻局數。一步一步地把握每次表現的機會。雖然最終沒能順利奪下獎盃,但球隊已從「玩棒球」的初衷,漸漸走上理解「打棒球」精髓的路途。
  • 第六集【困局之谷】
    最慘烈的一段回憶,倦怠感來襲、訓練歧見與摩擦及臨場調度失靈通通發生了。但唯有正視挫折,才能真正具備勇氣吧。
  • 第七集【谷底重生】
    從谷底嘗試掙脫後,體悟到最該珍惜的不是贏球後的笑容,而是每一次訓練中每個夥伴共同付出的汗水與努力。這趟旅程中,最令人喜悅的是「陪伴」及「成長」。

下集

  • 第九集【英勇勳章】
    如果將棒球學習比喻成一條 S 曲線,那麼我的帶隊目標就是引領大家突破「Slow beginning」進入「Steep acceleration」的階段。而這也是我親身實驗作者所提的:「如何成為一位心志教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