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挫折的勇氣》我在台大女棒擔任教練的故事 — Ep3:脆弱的戰士

雖然被稱為「地獄暑訓」的熱血夏天結束了,大家對於身為「臺大的戰士」這個稱呼卻更有認同感了。

培養鬥志

「臺大的戰士」是一個在 2019 年暑訓時引進球隊的團隊加油口號,通常在練習完成後或是比賽前圍圈喊聲用。內容是這樣的:

臺大的戰士
(拍拍~拍拍拍)
臺大
(拍拍)
戰士
(拍拍)
臺大的戰士
(拍拍~拍拍拍)
話蝦
(話蝦)

話蝦
(話蝦)
嗚~
(薩!)

這個團隊喊聲是從我先前擔任高中棒球社的教練職時學習到的。當時我發現在高中棒球社群是很普遍的環節,無論球隊實力如何,總是會有個凝聚大家的加油口號。這讓我重新回顧自己過往參與的球隊,對於「開口唱加油歌」總是感到有點難為情甚至有點抗拒。是純粹的惰性?怕節奏感不好被嘲笑?或是大家會擔心,如果表現不好,這些「額外」的舉動反而更難堪了?

球場下,這群球員跟一般大學生一樣,在放鬆的時刻大家都很活潑外向(她們自稱是髒亂吵雜),顯示隊友間的互動是融洽的。不過,就和台灣學生在課堂上一樣,在檯面上其實是顧慮很多的,時常擔心自己變成「出頭鳥」,就對表現自我卻步,連第一步都踏不出。為了化解這樣的顧慮,我明確地告訴大家,因為球場很遼闊,若我們太安靜不出聲音,氣勢就會被對手壓過去。

說服大家放下身段,學習在球場上出聲音,只是第一步。場上的喊聲,比的不只是大聲,而是比哪支球隊的連結強。無論隊友是破音了還是落拍了,我們總是要包容,要繼續勇敢地喊下去,喊到最後的『嗚~薩!』並手指天空。若從這個意涵看來,不也像極了棒球運動最重視的團隊精神嗎?

整個喊聲過程選用的詞彙相當單純,但各具意義。「話蝦」(「喊聲」的臺語發音)表示我們彼此用聲音相挺,「戰士」代表我們這支球隊是由每一位勇敢拼鬥的球員所組成,「臺大」則是讓隊員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代表學校出戰。

圖/比賽開始前的圍圈喊聲側拍。張若瑜攝。

令人又怕又愛的特質 — 「臺大」女棒

筆落至此,讀者們可能會覺得「臺大女棒」和一般的棒球隊並沒有太多差別。真的是如此嗎?讓我們從各種角度切入,更細節一點地談吧!

這次暑訓的第一堂室內課,我準備了兩個小時的移補位課程投影片,用三個大原則「接球、拉線、補壘包」開門見山開場,但才進到第一個例子「二壘有人時,打者擊出右外野滾地安打球,右外野手接球欲傳本壘,此時誰擔任 cut-off 的人?」從答案到原則,我足足和隊員「爭論」了 20 分鐘。

圖/右外野安打時移補位說明動畫。簡書廷製。

天啊!我打球的經驗與歷練應該超過半數隊員的資歷總和吧?他們怎麼敢「質疑」我?這就是臺大學生的特質 — 富有求知慾,不把理由講清楚是不會輕易相信的。要讓隊員信服教練所傳遞的訊息與策略,一定要把來龍去脈解釋清楚,讓她們確實瞭解教練的理念立基於何處,同時確保原因與結果的連結是清晰且有理的。

也許有人會疑惑,這樣怎麼建立教練權威?不過,我心目中的權威,不是教練下達命令選手全盤接受的「服從式結構」,而是教練傳達訊息,選手基於信賴而遵從的「互信式結構」。這樣的理念也呼應了最初揭示的四大宣示之一:「多元交流」。當解法不再單一無變化,我們才能鼓勵每個球員勇於思考與自由表達;同時,學習思考的過程讓球員開始具備應變能力,才能在場上「Be smart」。

在準備訓練課程時,其實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一面期待透過精心準備的教學菜單讓團隊戰力提升,一面又擔心講解不清楚,讓球員弄得一知半解並失去對教練的信任感。不過解方無他,得透過充分的互動,確保彼此理念一致,或透過討論做想法與策略的融合。即使每回訓練起來,除了體力消耗外,也為了和這群聰明的臺大生充分溝通而耗損了不少腦力,但能打造這樣的球隊文化其實挺幸福的。

平等與現實的衝撞 — 臺大「女」棒

關於「臺大」這個雙面刃特質說完了,來說說「女子」棒球隊的特色吧。

當我要接任這隻球隊前,我告訴自己,對於「男女平等」這個理念,得有清楚的原則 — 要確保女生也能有享受棒球樂趣的機會,而對於生理差異要做到理解與包容

在我的觀念裡,享受棒球樂趣的先決條件有兩個:一是對這項運動有充足的認知。因此開學以後還是每週都安排自學影片以提升棒球觀念,看完要寫作業,遲交的話要多做體能;二是花大量的時間投入練習以提升技術,以當時球隊規劃而言,每週至少花 10 小時參與技術訓練,還要另外消化完體能訓練菜單。基於平等理念,在設計球隊運作規範時,嚴格程度其實是無異於男生球隊的。

圖/每周自學影片作業。適逢 12 強賽,以比賽中出現的例子學習觀念。

平等理念是正確的,規範也確實朝向落實理念的方向前進。然而,當球員因為課業、家長或是人際壓力導致無法全心投入球隊,與教練訂定的規範衝突時,問題就來了。球員與教練的性別差異,無形之中還是存在一些溝通上的阻礙,球員無法百分百自在地向我反映一些真實的意見與想法。還好教練夥伴 Vivian 能夠補足我無法快速察覺的異狀,並適時提醒我作出調整,讓球隊能夠順利運作。此時我也意識到,雖然嚴格規定有用,但不是萬靈丹。球員是人而非機器,需要融入適度的彈性才能幫助大家健康地前進。

回想上任之初做的調查表單裡問到,球員最初接觸這項運動的契機,不少人都是啟蒙於與爸爸或哥哥傳接球或看棒球。記住這一點,我自然得把教練這個身份扮演地更柔軟一些,讓球員參與球隊時,能夠享受那些孩提時代那種單純地「玩球」時光。

Photo by Gold Chain Collective on Unsplash

患得患失的好勝心

說到「玩」呀,棒球最好玩的就是競技對抗了。發揮技術、用盡策略想辦法擊敗對手的過程,是最令人著迷的部分。不過也因為棒球的規則複雜,投打對決技術門檻又高,貿然安排實戰對抗比賽,其實是減損訓練效率的舉動。為了兼容訓練的趣味性,設計練習項目時得費盡苦心,同時想出分組對抗的環節,激發球員的求勝意志。

球員對於分組對抗多半都感到很雀躍,進行時也總能看到球員全力拼搏的樣子,身為教練最心滿意足的時光莫過於此。不過,臺大生實在是很靈敏,只要競賽規則有一點點的破綻,馬上就被「鑽漏洞」。我也同時觀察到,就算只是小小的對抗,球員們對於勝利的渴望遠比想像來得更執著。勝負確立的那一刻,大家是很難一笑置之的。

果不其然,在大專盃前一晚的會議上,隊長要帶大家喊聲前,眼淚就不爭氣地落下來了。這些止不住的淚珠正代表球員對於奪下勝利的目標已經感受到無比壓力。即便教練想方設法要大家保持平常心,但球員的正式比賽經驗實在太稀少了,任何一場比賽的勝敗帶來的心情影響都很巨大。

而我沒說出口的擔憂是,帶著大家又拼又衝的這三個多月,如果還是換不來一場勝仗,我該怎麼交代?

To be continued…

系列文連結

尚未讀過的讀者們歡迎點選標題通往文章閱讀。

上集

  • 第一集【遇見新的我】
    簡介女子棒球的環境,以及我接任球隊教練的動機。
  • 第二集【地獄夏令營】
    講述了接任教練後的第一個大任務 — 暑期集訓,對往後球隊運作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

下集

  • 第四集【逆境中奮起】
    準備了三個多月的比賽,卻在一開局就殘酷地面對地獄般的逆風〇比七開局。我如何讓瀕臨潰堤的球員們重拾戰力,面對還未完的球賽?
  • 第五集【突破極限】
    背著巨幅落後的臺大戰士們,壓抑著負面念頭面對所剩無幾的反攻局數。一步一步地把握每次表現的機會。雖然最終沒能順利奪下獎盃,但球隊已從「玩棒球」的初衷,漸漸走上理解「打棒球」精髓的路途。
  • 第六集【困局之谷】
    最慘烈的一段回憶,倦怠感來襲、訓練歧見與摩擦及臨場調度失靈通通發生了。但唯有正視挫折,才能真正具備勇氣吧。
  • 第七集【谷底重生】
    從谷底嘗試掙脫後,體悟到最該珍惜的不是贏球後的笑容,而是每一次訓練中每個夥伴共同付出的汗水與努力。這趟旅程中,最令人喜悅的是「陪伴」及「成長」。
  • 第八集【不完美的落地】
    從離勝利一步之遙,到被宣判比賽結束的一刻,前後不到五分鐘。看著最後一顆投球落到本壘後方的紅土上,形成一個不完美的落地,也同時宣告,我的教練生涯就到此結束了。
  • 第九集【英勇勳章】
    如果將棒球學習比喻成一條 S 曲線,那麼我的帶隊目標就是引領大家突破「Slow beginning」進入「Steep acceleration」的階段。而這也是我親身實驗作者所提的:「如何成為一位心志教練」。

--

--